中國時報 林志成、朱芳瑤/台北報導
教育部昨公布,九十八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數達十五萬五千人,占全部學生六.一%,創歷史新高。據教育部了解,外配小孩在小一、小二時因語言能力不好,學業表現較弱,小三到小六就跟一般學生一樣;上國中後,因課程變難,外配子女又會有點跟不上。
教育部國教司長楊昌裕表示,外配子女學習跟外配本身息息相關,外配具有在台灣生活的更多能力,就可以教他們小孩,小孩在學習表現上會更好。教育部今年透過經費補助,鼓勵各國中小為外配及其子女辦理「親子教育」及「母語專班」,提升外配及他們小孩的生活及適應能力。
教育部表示,九十八學年外配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數已達十五萬五千人,與九十三年相較,六年來國中小學生總數從二八四萬人降為二五四.二萬人,減少近卅萬人,但外配子女學生數反增加十一萬人,占國中小學生數的比例由一.六%快速增加至六.一%。
教育部統計長辜炳珍表示,現行在台灣的外配中,來自中國大陸占三六.一五%、越南三一.五七%、印尼一七.八四%,是前三名。彰化、南投、雲林、嘉義、台南等農業縣的外配以越南、印尼籍居多;屏東縣的外配主要來自菲律賓;都會區及鄰近都會區的外配則以中國大陸為主。
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專員李丹鳳觀察,過去外配人數急速升高,曾造成台灣社會的「恐慌」,也對外籍配偶及小孩衍伸諸多刻板印象,其中也包括外配小孩學習力差,但事實上,外配小孩在學習上沒有特別的問題,只是如同一般的孩子,若家中經濟條件差,沒錢上補習班、安親班,容易影響學習成果。
「不少人忽視經濟條件、家庭狀況等因素,將外配小孩學習低落,歸咎於非本國籍的母親,這並不公平。」李丹鳳觀察,有能力上安親班、補習班的外配小孩,在班上名列前茅大有人在,證明學童的表現不在於生母是何國籍,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均才是關鍵。
南洋台灣姊妹會北區辦公室主任吳佳臻也說,外界拿放大鏡檢視外配媽媽,對本國籍的母親卻不會有那麼高的「期待」,實在弔詭。吳佳臻也說,她接獲不少外配家長反映,孩子的功課明明不錯,但因為是「外籍配偶小孩」,被校方強制要求參加學校的課輔班,這難道不是另一種「標籤化」嗎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